潼湖生态智慧区: 从“零”到“广东硅谷”还有多远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回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惠州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法治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深入践行绿色化发展理念等方面进行诸多探索,一些创新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从今天开始,《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迎接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惠州奋勇争先 走在前列”系列报道,计划选取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精彩案例,通过走访新闻现场、回顾5年改变、解剖这种改变背后的新理念、新举措,以点带面地呈现惠州5年来的发展亮点,敬请垂注!
从惠州市区江北驱车约20公里,便来到位于仲恺高新区的潼湖生态智慧区。继3月13日总投资约120亿元人民币的港资项目万城智慧启动建设之后,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的碧桂园创新小镇、全球互联网巨头思科打造的潼湖科学城等项目也即将陆续动工。
走进已初步建成的创新园,只见外墙蓝橙白三色相间的数栋大楼挺立。教育部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头”“省字号”研发机构已入驻。
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环潼湖区域还是“一张白纸”,基本未开发,没有大的企业和项目,是全市创新龙头仲恺高新区的“洼地”。仅以潼湖镇为例,2013年GDP只有6亿多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亿多元。而不远处的陈江街道因有三星电子等“巨无霸”支撑,当年实现GDP近2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400亿元,成惠州首个“千亿大镇”。
在此背景下,继环大亚湾新区后再谋划一个重大平台,打造“双引擎”驱动,成惠州主政者下的“一盘大棋”。
从2013年6月惠州首次提出“潼湖智慧城”概念,到2017年2月被省政府赋予建设“广东硅谷”的目标……四五年间,潼湖生态智慧区几乎从“零基础”起步,上演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逆袭”,现已签约引进2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900亿元。
从一片片农田、荒地,化身创新研发高端园区,这里的“美丽蝶变”展示了重大平台建设的“惠州速度”。放眼未来,一座生态与智慧并重的“广东硅谷”和国家5A级景区将在这里“合体”。
多重优势吸引巨头扎堆联手打造世界级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5月3日,碧桂园集团拍得位于仲恺沥林镇英光村总面积超过31万平方米的两宗地块,将作为潼湖创新小镇和思科大数据中心用地。随着首期用地的获得,碧桂园潼湖创新小镇和思科潼湖科学城项目也即将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回到去年8月,惠州市政府与碧桂园签约,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的创新小镇项目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这是潼湖生态智慧区首个签约项目,也是地产巨头碧桂园产城融合战略转型后在全国布局的首个“科技小镇”。
首个示范性项目落子潼湖,看中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紧邻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的区位、环境、成本等优势。
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对媒体表示,潼湖是广东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距深圳、东莞较近,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惠州在招商引资方面给了很多便利条件和优惠支持,我们去年10月进入潼湖做前期工作,到5月3日能够完成首期用地的获取,效率非常快。”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林昭宪则表示,惠州位于深圳旁边,不管是地理空间,还是人文环境,都符合发展科技之城的理念。
向俊波还透露,经过前期的调研,对比深圳市中心,在惠州潼湖建科技小镇,将会节省约1/2到1/3的企业成本,包括运营、土地、建设、用人、配套等成本。
目前,已与潼湖创新小镇项目签订战略入驻合作的有思科、创新工场、浪潮集团、软通动力等9家企业,洽谈中的合作企业有30余家。向俊波介绍,潼湖创新小镇的主导产业是物联网产业,合作伙伴都是业内知名的产业领军机构。
据了解,碧桂园将与思科公司、IMEC(比利时电子研究中心)等一批产业领军机构,深耕物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移动网络安全与培训、物联网智能设备制造等产业,致力于将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小镇、思科潼湖科学城项目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有望成为在深圳周边率先实现功能一体化、交通一体化、配套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的世界级创新产业集聚地。”碧桂园方面表示,潼湖创新小镇将借势潼湖良好的区位优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发展机遇,承接粤港澳的战略新兴产业转移,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典范和珠三角经济飞速发展新的增长点。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引进来”+“建设好”系列项目将陆续全面动工瞄准知名大学
除了创新小镇落地,思科进驻更是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的标志性事件。去年11月,惠州市政府与思科公司签约,将打造思科潼湖科学城项目。
从美国硅谷来到惠州,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在这建立覆盖思科大中华区的“一院四中心”。
近日,潼湖生态智慧区透露,碧桂园创新小镇项目动工暨入驻企业签约仪式将在5月举行,创新小镇产业创新发展中心预计7月中下旬建成开放,产业地块将在2018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并安排第一批企业入驻。而思科潼湖科学城大数据中心动工暨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也计划在6月举行。
思科中国转型事业部总经理张剑公开表示,思科和碧桂园将共同打造集产、学、研、商、居为一体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高标准智慧产业体系。
国内外“巨无霸”项目扎堆而来,这是一个缩影。
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教育部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南方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中关村科技金融小镇、TCL集团智能互联网全球研发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
这里已成华南创新创业和投资新热土,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上演“加速度”。
智慧区规划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先后启动了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国际合作产业园和创新园等起步区建设,目前已签约引领性重点项目、企业研发基地、高端研发机构共20多个,投资总额约29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惠州还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签订框架协议,将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共建广东IMEC研究中心。作为世界级研发机构,IMEC未来将把物联网产业链、柔性电子产业链搬运过来,发力柔性显示研发。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商务拓展执行副总裁儒第表示,希望把广东IMEC研究中心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研发平台,并促进与海外的合作。
“引进来”是第一步,“建设好”“用得好”更关键。目前,潼湖生态智慧区前期招商基本告一段落,转入建设期,将制订项目动工作战图和时间表,形成全面动工态势。
缺少名牌高校一直是惠州创新发展的“痛点”。为此,潼湖生态智慧区希望把核心竞争力作为选商引智的重要考核标准,做好知名大学、研究院的引进工作。按总体规划,智慧区将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区,与国内外一流理工科大学合作,打造立足惠州、服务珠江东岸的新兴“智力中心”。
从两大平台变六区联动国家省市平台矩阵扩容对接“一带一路”
作为惠州乃至珠三角未来创新主战场之一,潼湖生态智慧区被广东寄予厚望。
今年2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将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广东硅谷”,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
这是继环大亚湾新区后,惠州又一个获批的省级发展战略平台。“蓝色引擎”+“绿色引擎”双驱动落地,惠州底气更足。
按目标,到2020年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与总部经济区、科教园区、国际合作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平台初步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到2025年,潼湖生态智慧区基本成型,地区生产总值达6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智慧区,常住人口规模达35万人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
眼下,随着聚合海内外高端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的澎湃“创流”汹涌而来,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向“广东硅谷”迈进。
根据规划,潼湖生态智慧区不仅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如合作共建粤港澳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园区,打造对接港澳信息技术产业研发与孵化基地,还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拓展与欧美地区合作,导入美国硅谷、德国工业4.0相关企业、产业链,建设“广东硅谷”,并引领周边地区的机器人、3D打印、智能汽车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生态”将是潼湖生态智慧区另一大王牌。
4月28日,广东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与惠州市政府签约合作共建潼湖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的潼湖湿地,将打造成集湿地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宣传、游览观光休闲、环保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国家生态示范区和5A级景区。惠州力争到明年底基本建成潼湖湿地公园首期,全面建成50公里环湖道路。
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华丽转身”,是过去5年惠州重大平台崛起的典型。
2013年起,惠州实施“平台构建计划”,大力推进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平台建设。如今,两大平台已裂变式成长,演化为“六区联动”——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惠州)产业园、仲恺高新区和大亚湾开发区。
现在,惠州又在谋划罗浮新城,将提升为继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展平台,以生态、智慧、康养为特色,以大健康产业为依托,努力打造成惠州接受广州辐射的重要前沿阵地。
正是在不断扩容的国家、省、市三级平台矩阵引领下,惠州面向全国、全球开放怀抱,一座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东部冉冉升起,将助力广东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声音
潼湖或从深莞惠边缘变珠东核心
参与过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编制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哲曾表示,规划为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通过对规划进行不断充实并推动落实,潼湖地区将可从深莞惠三市的边缘地区发展成为珠江东岸的一个核心地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惠州今后应按照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潼湖生态智慧区新的工作要点加以推进,要加强深莞惠及珠三角其他城市合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促进融合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史占中曾建议,利用现有的生态和气候优势,将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为国际化的智慧型现代创新城区,吸纳国内外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潼湖生态智慧区不能单纯靠引进国外项目,惠州更要强调掌握核心技术,依托自身的力量提升创新研发水平,促进转型升级。
还有专家表示,高端人才和高端院校等教育资源短缺是当前制约惠州以及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发展的最大问题,应当重点突破。例如,可进一步创新推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亮点举措,增强潼湖生态智慧区在人才引进政策、子女教育、住房、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配套。
■大事记
1.2013年6月,惠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务虚会透露计划在潼湖镇建智慧城。
2.2014年8月,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指挥部挂牌成立。
3.2014年11月,惠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首要任务为承建潼湖生态智慧区。
4.2016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印发《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对潼湖生态智慧区加大政策创新支持力度,为全省提供经验。
5.2017年2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印发《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提出打造“广东硅谷”
来源:南方PLUS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