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語言選擇: 简体 / ENGLISH

“廣東矽谷”的灣區行動!惠州將端出什麽創新盛宴

更新時間:2017-05-17 16:24:33點擊次數:2053次字號:T|T

近日,位於惠州仲愷高新區的北鬥開放實驗室正式通過建設評估,從而使惠州擁有了廣東首個、全國第6個北鬥開放實驗室。今後,它將大大推進惠州乃至廣東在北鬥應用產業方面的發展。

圍繞北鬥導航,各地早已在相關應用產業布局。去年,仲愷高新區已和有關高校聯合成立了北鬥產業技術研究院,並引進了壹批北鬥相關企業,將結合惠州的手機和車載導航等電子終端產業,推動北鬥相關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高校的技術成果如何應用到產業中,以實現高校和企業的雙贏,最大程度實現科技的價值?針對這些議題,今年6月22—24日,首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簡稱“科交會”)將在惠州舉辦,目前已有268家高校報名參加。

當前,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正依托紮實的產業基礎、廣闊的地理空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高地和智造高地,並決心將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成未來的“廣東矽谷”。但有關專家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惠州仍面臨高校少、高端人才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短板。在加快補齊這些短板的同時,科交會無疑將為這壹高地的打造提供壹個強有力的平臺。

1近270家高校將帶來技術成果

科交會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教育廳和惠州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產學研交流活動,旨在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記者從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獲悉,截止到5月7日,報名參加首屆科交會的高校已有268所,其中包括約七成“211”工程高校。如果考慮專業對口因素,絕大部分與科交會十大領域有關的211高校都將參會。

最初,組委會公布將有100多家高校參會,3月公布的數字是200家。從現在收到的反饋來看,參會高校總數已超過這壹數字。另外,港澳地區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學也將參會,有10家國外高校還在邀請中。同時,預計有10位院士以及各地企業家也將參加。可見,科交會受到了更廣泛的關註,規模也將比預期的要大。

按照計劃,科交會將組織展覽展示、推介和交易項目約1萬項。其中,重點展示項目有1500項,重點發布應用技術成果有500項,重點交易項目有100項。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它的重點在高校成果的交易,因此將集中打造兩個“10”。第壹個是1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讓交易,希望高校有成熟的成果納入,最後實現交易。第二個是10項重大技術招標,即由廣東企業提出10個技術難題,主辦方將在會前收集並和高校進行技術對接,之後敲定資金等問題。目前,有關成果的匯總以及技術與需求的對接等工作正在進行中。

總體上,科交會分為展覽展示、論壇會議和推介交易三大塊。重點圍繞智能裝備、微電子、大數據與通訊、新材料、海洋科學與工程、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精準醫療、節能與新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人工智能等十大行業領域,突出交易合作功能,推動壹批高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促進區域地方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

圍繞這十大行業領域,將通過展板、講解、實物、電子屏等形式展示高校五年的科技成果項目、產學研典型案例,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組委會還將邀請10位院士就行業技術發展現狀,產業發展趨勢等相關內容做專業報告。同時,將根據廣東企業轉型升級的技術創新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對參展項目進行篩選並促成交易。

2 產業基礎和良好生態支撐成果轉化

科交會即將在惠州舉辦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註,也引發了很多人的疑問:科交會目的是促進成果轉化,尤其是高校成果轉化,惠州在這方面有什麽優勢嗎?客觀地看,惠州缺乏高校,在創新源頭方面仍顯不足。但在成果轉化方面,它擁有從產業基礎到地理空間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優勢。

目前,惠州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為支柱,汽車與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等產業共同發展的“2+2+N”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作為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產業規模超過3500億元。如果將主導產業進壹步細化,惠州的平板顯示、LED、移動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非常雄厚。

以平板顯示為例,伯恩光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玻璃面板生產商,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是蘋果和三星公司玻璃面板最大供應商,全球約1/3的手機玻璃屏幕來自這裏。信利AMOLED面板項目主要研發、生產及銷售AMOLED新型半導體顯示器件、模組及相關產品,將解決惠州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產品配套問題。旭硝子顯示玻璃項目建設液晶顯示器用玻璃基板原板生產線,處於平板顯示產業的最上遊,將進壹步完善惠州、深圳及周邊城市的TFT-LCD產業鏈。

這樣的產業基礎壹方面可以為相關聯的技術成果在惠州實現產業化提供技術和市場的依托,另壹方面,也可以提供嫻熟的產業工人,以及配套的科技服務體系。

在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毗鄰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大國際化大都市,土地面積占整個珠三角的1/5,目前開發強度僅為9%,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已承接壹批深圳的外溢資源。目前,惠州有海港、機場、高鐵,以及裏程排全省第二的高速公路網,幾年後會有9個高鐵站,形成了海陸空鐵立體交通大樞紐,這為惠州提供了交通優勢。

生態環境好是惠州的另壹大優勢,森林覆蓋率達62.34%,空氣質量長期穩居珠三角首位、全國74個重點城市前十。“珠三角有的城市看到北方出現霧霾,馬上就跑過去挖人,所以生態好絕對是吸引人才的優勢。”有學者笑言。紮實的產業基礎、廣闊的土地空間、良好的生態環境將成為惠州打造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最主要的優勢。

3 壹批高端技術成果正在惠州產業化

目前,惠州依托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廣東矽谷”,中科新能源研究院等11家新型研發機構已進駐,教育部高校成果(華南)轉化中心正式運轉。並引進碧桂園創新小鎮、廣東IMEC研究中心等引領型重點項目和高端研發機構,總投資近3000億元。

在這些項目裏面,有相當壹部分技術成果正在或即將進行產業化。惠州中科新能源研究院研發生產的鎂基系列電池,能在-40℃—65℃溫區正常工作,具有超低溫特性,且電池體積小、重量輕、比能量高等特點。該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中科院西光所新能源中心主任李宏斌介紹,研究院正在整合國際國內的人才,計劃建5大實驗室,包括石墨烯鎂基電池研究所、石墨烯動力新能源研究所、國家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創新平臺、鎂基新概念電池的產學研布局等,涵蓋航天領域和新能源汽車領域。

去年11月,李宏斌與惠州市政府簽約,推動鎂基鋰電池的產業化項目落戶。項目將分三期建設。第壹期總投資額為120億元,計劃投入20條生產線,產值約為300億元。

同樣高端的技術還有夏佳文院士帶來的重離子加速器,他將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建壹臺重離子醫用治療裝置,利用重離子穿透人體健康組織將癌細胞殺死,從而達到治療癌癥的效果,大約4年後可以建成使用。目前國內僅有甘肅武威和蘭州各壹臺這樣的裝置,惠州的建成後將成為國產的第三臺。並且,惠州今後將成為這種裝置在南方的產業化基地。

去年9月,惠州市與有關高校聯合成立了北鬥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加快惠州北鬥精準導航定位模塊項目的研發,加速研發成果的轉化。同時,正在籌備建設“國家北鬥導航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企業提供檢驗服務和技術支撐。

按照惠州的計劃,將大力引導和推動北鬥系統在智能手機、車載終端、穿戴式設備等個人消費領域的大眾應用,促進北鬥系統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根據十年產業規劃,到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將提高到4000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述森、國家航天科工集團研究員王錦為惠州發展北鬥產業出謀劃策,建議惠州結合自身特色,打造北鬥移動產業鏈,並從智慧旅遊應用、車聯網應用等六個領域發展北鬥應用產業。

借助科交會這個平臺,200多所高校和企業將在惠州進行技術成果交易,從而有機會推動更多成果在惠州實現產業化。

■案例

“廣東矽谷”將建粵港澳

創新創業合作示範園區

今年3月,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首宗啟動項目——萬城智慧項目啟動建設。這個總投資約12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首期將打造集生態、智能、科技、創新於壹體的超甲級高端企業總部大樓——潼湖中心。

投資該項目的是來自香港的萬城發展有限公司。未來,這裏將建成50層、200米高的主樓,成為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地標性建築。該公司負責人何卉嫻表示,項目的發展將為惠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這是惠州承接香港等地創新資源外溢的壹個縮影。作為鄰近香港的珠三角城市,惠州長期以來的最大外資來源地正是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鄰近深莞的潼湖生態智慧區將成為惠州加強與香港、深圳、東莞等世界級城市群成員合作的主戰場之壹。

今年2月,經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正式印發《廣東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年)》。其中明確了潼湖生態智慧區的三大戰略定位——國家綠色生態城市示範區、廣東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區、大珠三角融合發展先行區,打造“廣東矽谷”。

根據總體規劃,潼湖生態智慧區將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與港澳地區資金、技術、人員、信息等要素的雙向流動,重點加強科技研發、高新技術和高端服務業等領域的對接與協作。

規劃還明確,依托創新與總部經濟區,引進港澳創新人才和科研資源,合作共建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示範園區,打造對接港澳信息技術產業研發與孵化基地。建設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吸引港澳青年前來開展科技創新。

同時,潼湖生態智慧區將推動與港澳服務業合作。通過創辦跨境服務機構等方式,促進與港澳地區在金融服務、交通航運、商貿服務、專業服務、科技服務等領域的合作。與港澳教育機構合作建設國際化職業教育培訓基地,促進教育服務與國際接軌。引導企業積極利用“粵港國際商貿通”平臺、“廣東出口產品專區”等粵港網絡平臺開拓國際市場。

眼下,惠州正大力推進“廣東矽谷”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基礎設施和招商引資。先後啟動了創新與總部經濟區、國際合作產業園和創新園等起步區建設,目前已有引領性重點項目、企業研發基地、高端研發機構等20余個國內外項目簽約,投資總額約2900億元。

據介紹,落戶的項目包括全球網絡設備巨頭思科打造的潼湖科學城、全球最大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華大基因建惠州基地及碧桂園建創新小鎮,以及教育部中國高校(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南創新基地、廣東省計算技術應用研究所惠州分所等。

■專家聲音

跨區域對接聯動

加強協同創新合作

對於惠州在靠近深圳、東莞的區域打造潼湖生態智慧區,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要註重融合發展、創新化發展。

林江表示,潼湖生態智慧區的規劃落實要與時俱進,現在很多城市都提出類似規劃,壹個城市提出規劃不難,但要提出跨地區的規劃比較難,應加強跨區域的合作。特別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惠州應按照新形勢、新要求,明確新的工作要點進行推進。

“創新不能單純靠引進。”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認為,引進海外公司設項目、辦廠並不難,但倘若想掌握其核心技術、借此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卻很難。他表示,創新不能完全依賴招商引資和引進國外項目,還是要靠自身的力量,壯大自身實力。

“在‘壹帶壹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惠州企業仍需‘強身健體’,提升產品品牌和質量,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惠州市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惠州學院教授胡瑞卿建議,惠州應下苦功打造好“廣東矽谷”潼湖生態智慧區,推動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產業化,更好地打造“世界級生態型石化產業基地”“世界手機之都”“廣東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粵港澳休閑旅遊度假勝地”等。

胡瑞卿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惠州的區域樞紐地位將會越來越顯現。惠州這座“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將可發揮“海綿”作用,吸引高端創新資源並促進產業提升發展,並輻射河源、汕尾等周邊城市及促進產業轉移。

林江建議,惠州要與深莞惠、珠三角乃至更大範圍內進行聯動對接,探討合作空間。惠州要以參與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主動融入進去,進行優勢互補,而不能單打獨鬥。

胡瑞卿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惠州仍面臨不少短板,如高校少、高端人才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營商環境有待提升,這些需要想辦法解決。建議積極推動“2所本科+10所高職+N所研究院”的高等教育體系發展,重點建設機械工程、石化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工程、海洋能源工程等理工類學科專業,為惠州經濟發展輸送較為充沛的應用型、拓展型、創新型人才。同時,圍繞惠州“2+2+N”產業體系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等。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