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欲打通與周邊城市34條快速通道 深莞共19條
我市通過新建、改擴建高快速路等高等級公路,打通與深圳、東莞、河源、汕尾的多條快速通道。這是改擴建後的惠深高速與潮莞高速互通。
■立足深莞惠經濟圈(3+2),服務大珠三角經濟區,做到多規對接協調,交通建設先行,吸納輻射並重,引領區域融合,上下左右聯動,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深圳創新+惠州制造”模式正在逐漸向“深圳孵化,惠州轉化”轉變,惠州創新產業鏈條上的分量正在增強
■著力打造“壹核、兩帶、多片區”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2+2+N”現代產業體系
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生產的玻璃屏幕,大批量應用到深圳華為、酷派等品牌手機上;深圳萬澤集團與韓國美浦森公司合作,在仲愷高新區創辦研發生產基地;惠州正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謀劃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產業共建,互融發展,已經成為大珠三角經濟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壹道靚麗風景線。
隨著深圳“東進戰略”的提出實施,作為深圳的東鄰,惠州如何更加主動地承接深圳“東進戰略”所產生的科技、產業的輻射?
去年年底出臺的《惠州市“海綿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年)》對此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大力推進與深圳在觀念、規劃、交通、產業、環保、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對接,著力提升吸納深圳創新要素外溢能力,提高深惠合作發展水平,推動深惠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目標 主動接受深圳輻射,帶動汕尾河源發展
2016年6月,深圳市推出《深圳市實施東進戰略行動方案(2016—2020年)》,提出將東部地區打造成為深圳新的發展極,加快特區壹體化建設步伐。
在此前的2016年1月,市委十屆九次全會即提出全面對標深圳,加快推進與深圳的先進理念、科學規劃、創新經驗、改革思路、基礎設施等對接,主動接受深圳的輻射帶動。
我市隨後出臺的《惠州市“海綿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年)》,既是市委十屆九次全會提出的“核心標桿”的具體細化措施,又是對深圳“東進戰略”的積極呼應。
“海綿行動”更具深意的,在於其擠出功能。我市提出充分發揮海綿“吸”和“放”的雙重功能,在吸納深圳資源和產業外溢,發展壯大的同時,不斷輻射帶動汕尾、河源加快發展,努力成為大珠三角經濟區重要增長極。
基於此,《實施方案》提出,我市要立足深莞惠經濟圈(3+2),服務大珠三角經濟區,做到多規對接協調,交通建設先行,吸納輻射並重,引領區域融合,上下左右聯動,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進壹步明確加強規劃對接、深化交通互聯、聚集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共建、提升公共服務、促進區域協同等六大重點任務。
交通先行 打通與周邊城市34條快速通道
針對規劃對接,《實施方案》提出,要堅持規劃引領,推進“多規融合”,加強與深莞惠經濟圈(3+2)其他城市在區域協調、城市規劃、交通建設、產業布局等4個方面規劃研究對接;推進“兩港三網”、產城融合發展平臺、特色小鎮、生態環保4類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及時編制區域間相關專項規劃,形成“4+4+N”的規劃對接體系,推動深莞惠經濟圈(3+2)規劃協調匹配、無縫對接。
推動區域融合發展,壹個關鍵性因素,就是打通交通“瓶頸”。
針對交通互聯,《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推進海港、空港、高速公路網、軌道交通網和寬帶通信網“兩港三網”建設,全面提升惠州與國內外城市、特別是深莞惠經濟圈(3+2)內的交通對接水平,築牢對外交流合作的交通設施基礎。通過新建、改擴建高快速路等高等級公路,打通與深圳、東莞、河源、汕尾的34條快速通道(其中惠深快速通道10條、惠莞快速通道9條、惠河快速通道9條、惠汕快速通道6條);規劃建設2條高速鐵路、5條軌道交通線路,增設1條高速通勤班列,構建深莞惠河汕布局合理、功能明確的軌道交通網絡,全面融入深莞惠(3+2)壹小時經濟圈;優化市內快速交通布局,提升與市際快速通道的接駁效率。到2020年,力爭高快速路通車裏程達到1000公裏、軌道交通達到500公裏,實現所有鄉鎮30分鐘上高速、縣(區)60分鐘進深圳,打造大珠三角經濟區內重要交通樞紐。
作為對標深圳的“橋頭堡”,惠陽區提出大力實施“雙十”戰略。在基礎設施對接方面,惠陽將積極參與推進惠州千萬級幹線機場改擴建,完成機場路二期建設。配合開展深惠城際、惠州地鐵1號線及深圳地鐵14號線惠陽段規劃建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加快推進河惠莞高速平潭段建設,積極配合深汕高速改擴建,優化互聯互通高速路網。
創新發展 力爭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
當前,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湧。從《深圳市實施東進戰略行動方案(2016—2020年)》中也不難看出,深圳東部將要打造的是壹片以創新為特質、以“龍崗坪山”為核心的東部創新要素聚集區。
圍繞聚集創新資源,《實施方案》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深莞惠經濟圈(3+2)共建區域創新體系,引進深圳先進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模式,著力推動六大創新平臺共建,培育壯大三大創新主體,實施“人才雙高計劃”“人才雙十行動”,構築創新成果轉化高地,打造創新人才集聚窪地,全面提高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在珠三角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中發揮重要節點城市作用,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輻射帶動環珠三角科技創新發展。
如今,“深圳創新+惠州制造”的模式正在逐漸向“深圳孵化,惠州轉化”轉變,惠州創新產業鏈條上的分量正在增強。
《實施方案》提出,要大力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共建,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力爭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1000家以上。積極承接深圳人才外溢,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1000套以上人才公寓,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落戶惠州。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服務,力爭到2020年,設立或引入創業類投資基金20支以上,資本規模達30億元,實施項目投資100個以上。
計劃措施 打造“壹核兩帶多片區”產業新格局
惠州如何主動承接深圳創新產業轉移,加強與汕尾、河源產業合作,著力打造區域樞紐城市,更好地推動深莞惠經濟圈(3+2)協同發展?
為此,我市提出著力打造“壹核、兩帶、多片區”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2+2+N”現代產業體系。
“壹核”,就是努力把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成為廣東“矽谷”和惠州“智核”。“兩帶”,就是依托我市濱海資源和產業基礎,加強與深圳、汕尾等市對接合作,打造百裏濱海現代產業帶;發揮贛深高鐵聯通深莞惠河等市樞紐作用,按照“壹站壹城”思路,高標準規劃建設惠州境內高鐵站,帶動沿線產業發展,打造百裏高鐵創新產業帶。“多片區”,就是構建縣區協同、多個產業園區(集中區)聯動發展格局。
“圍繞我市‘2+2+N’產業體系發展規劃,列出產業配套‘清單’,有針對性地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惠州學院珠三角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胡瑞卿建議,重點引進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集群化強,科技型、創新型、環保型的優質項目,積極與深圳的大企業、大集團開展戰略合作,著力引進大企業、大集團的先進生產環節或生產線,推進產業配套,完善和提升現有產業發展。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區域協同
深惠兩地融合發展越來越深。圍繞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實施方案》提出,加強深惠兩地教育、醫療、文化合作,優化社會治理體系,提升行政服務水平,推動深惠公共服務“全面對接、資源共享、水平相當”,為承接深圳創新人才外溢、推動深惠兩地融合發展創設良好環境。
今年重點工作包括,推動我市高校與深圳東部國際大學園聯合辦學,積極引進華南理工大學、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等大學來我市合作辦學,新建和改擴建壹批中小學校,推進高水平國際學校建設。重點建設5間市(區)辦三級綜合醫院和2間縣辦三級綜合醫院,推動5間縣(區)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推進與深圳東部共建共享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重大文體設施。積極推動深惠兩市聯合開展跨界警務合作、行政聯合執法、旅遊秩序維護、打擊非法傾倒垃圾專項行動,推動與深圳社會信用體系共建共管共享。加快推進投資項目審批制改革,設計實施透明高效協同的項目落戶流程,建立深圳企業落戶惠州直通車制度,不斷增強我市吸納深圳創新資源和高端產業外溢的“軟實力”。
針對促進區域協同,《實施方案》提出,加強與深圳在城市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對接,著力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莞惠經濟圈(3+2)建設,促進市域內部優化發展,輻射帶動粵東粵北地區加快發展,構建“壹市六組團”城市發展格局,成為大珠三角經濟區重要城市。
《實施方案》還提出了今年區域協同重點工作,包括進壹步加快建設光纖網絡、4G通信網絡、公共區域免費WiFi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建設壹批油氣基礎設施,推進輸配電重點工程建設,提高城鄉水利設施防災減災能力,深入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積極參與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深惠合作共同推進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調整工作。著力推進深惠經貿、教育、醫療、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積極配合做好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規劃研究。
來源: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