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語言選擇: 简体 / ENGLISH

惠州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開放定位不謀而合

更新時間:2017-04-10 16:22:23點擊次數:892次字號:T|T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從粵港澳地區到粵港澳大灣區,變化的不僅是名稱,更是對壹個城市群未來發展的重新定位。與紐約、舊金山、東京等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同樣具備優良的岸線條件和優秀的創新資源。對於身處灣區重要位置的惠州來說,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必將帶來自身的蝶變和發展。


【現狀】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超過舊金山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去年的GDP總量已經超過了舊金山灣區,介於俄羅斯和西班牙之間;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

灣區,指由壹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幹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而由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港口群和城鎮群衍生的經濟效應則稱之為“灣區經濟”。

世界銀行曾有壹項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比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就是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在國內特別是廣東,灣區經濟的概念已非首次提出。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深圳將依托毗鄰香港、背靠珠三角、地處亞太主航道優勢,重點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構建“灣區經濟”,把粵港澳城市群勾連起的灣區作為壹個整體規劃。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正式進入國家戰略部署層面。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標誌著該戰略正式得到國家層面的確認。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實際上包括珠三角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肇慶、江門和香港、澳門,總共11個城市。

在這11個城市群中,廣州、深圳、香港的經濟總量處於領先地位,惠州則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去年,惠州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2.2億元,增長8.2%;地方壹般公共預算收入361.3億元,增長10%,雙雙位居全省第五位。

橫向對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去年的GDP總量已超過了舊金山灣區,介於俄羅斯和西班牙之間;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具體來看,廣州已經趕超新加坡,深圳已經趕超香港,東莞已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山超過瑞士日內瓦,惠州已經超過德國第二大港口城市不萊梅。

單從經濟總量來看,規劃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和世界知名灣區掰壹掰手腕的底氣。


【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具備開放和對外貿易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惠州先後吸引了5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客商在惠投資興業,累計辦起90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當前,惠州提出傳統外向型經濟的創新轉型、向上突圍,這與灣區經濟的開放定位不謀而合

灣區經濟的前提是開放經濟。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之所以能夠成功,壹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開放和對外貿易。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粵港澳大灣區恰恰具備這樣的條件。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環珠江口大灣區與香港年輕人的出路》壹文開頭就寫到:“如果沒有南方的開放,中國也不會走到今天這壹步。”

然而,在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的當下,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挑戰不不僅來自本地區城市的融合發展,更來自世界其他灣區的競爭。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明確自身戰略定位至關重要。

對此,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以國家“壹帶壹路”戰略部署為指導,不斷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配置功能、集聚外溢功能、國際開放功能、互聯互通功能,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我國進壹步推動對外開放的示範區和世界灣區經濟的新高地。

細數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通商傳統,香港早已深層次納入全球經濟版圖。而地處沿海開放地區、得風氣之先的惠州經濟外向型特征同樣非常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惠州先後吸引了5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客商在惠投資興業,累計辦起90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當前,外向型經濟已成為惠州發展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惠州更提出傳統外向型經濟的創新轉型、向上突圍,這與灣區經濟的開放定位不謀而合。


【機遇】大灣區創新動力和互聯互通帶動惠州發展

惠州緊鄰深圳,在承接深圳的高端產業和創新資源“外溢”方面無疑具備更大優勢。對此,惠州提出實施“海綿行動”,依托深圳創新資源優勢,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優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成果轉化能力

灣區經濟不僅強在經濟總量,還要強在“創新”二字上。在國際上,灣區城市壹般都是區域創新的引領者,最典型的就是位於舊金山灣區南部的矽谷。粵港澳大灣區最強大的動力,也是創新。

作為“創新之都”,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惠州緊鄰深圳,在承接深圳的高端產業和創新資源“外溢”方面無疑具備更大優勢。對此,惠州提出實施“海綿行動”,依托深圳創新資源優勢,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優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成果轉化能力。

去年,我市潼湖生態智慧區上升為省級戰略平臺,思科科學城等壹批引領性項目簽約落戶;中韓(惠州)產業園、珠三角(惠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建設有序推進,環大亞灣新區三大起步區建設成效初顯,大亞灣科創中心成功入列國家級孵化器,仲愷高新區聚集創新要素能力不斷增強。

可以預見,隨著“海綿行動”的實施,惠州科研、創新實力將進壹步提升,在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中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縱觀全球知名灣區,區域內城市的互聯互通是融合發展的必備前提。紐約、舊金山、東京作為各自灣區的中心城市,都有著發達的海陸空運輸網絡與周邊城市對接。交通的順暢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方便,更是人力和資金的加速融合。

而作為全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最長的省份,廣東在省內城市的互聯互通方面已經具有相當優勢。此外,廣東坐擁白雲機場、寶安機場兩座超千萬級國際機場以及廣州、深圳等優良港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底氣和機遇更是非同壹般。

作為珠三角後起之秀,惠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近年來,惠州從“高鐵時代”到“航空時代”再到“城軌時代”,4年“三連跳”創下的“惠州速度”,讓惠州壹步步邁向全省重要的區域樞紐。作為“兩港三網”建設的主戰場之壹,去年惠州掀起高速公路建設大會戰,全市過境高速公路達13條,通車裏程633公裏,通車裏程位居全省第二。

當前,惠州更提出在“十三五”末實現“三個半小時”目標,即所有鄉鎮半個小時都能上高速、所有縣(區)半個小時都能到市區、全面融入穗深港惠“半小時生活圈”。

在不遠的將來,港珠澳大橋將通車,深(圳)中(山)通道也會把珠江口東西兩岸歷史性地連接在壹起。作為珠江東岸掘起的區域樞紐城市,惠州將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戰略】圍繞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

不久的將來,壹個更具活力的城市群將屹立在中國南方。而惠州,也必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打造世界級灣區,經濟發展是目標,但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世界級灣區的發展經歷來看,支撐灣區經濟的大多是環境友好型產業,如科技、文化、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要圍繞這些環境友好型產業進行發展。

在市第十壹次黨代會上,我市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實際上,惠州提出這個定位的底氣很足。2013年以來,惠州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達標率穩步上升,空氣質量排名穩居全國前十、珠三角前列,“惠州藍”享譽全國,成為惠州名片。2016年,惠州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6.7%,優良天數354天。

而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經濟在惠州的發展中也占據重要地位。過去5年,惠州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7.3∶65.4∶27.3調整到2015年的4.3∶56.8∶38.9。

惠州“十二五”時期海洋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幅超過20%,高於同期全市GDP12%的增長率,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引領惠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藍色引擎”。

目前,廣東省發改委已啟動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不久的將來,壹個更具活力的城市群將屹立在中國南方。而惠州,也必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來源:惠州日報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