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願景:打造萬億產業集群 建設千裏軌道交通
萬億產業集群、千裏軌道交通、建成“廣東矽谷”、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這些振奮人心的消息來自《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新願景值得特別關註?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何深意?它們又會給惠州發展、市民生活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打造萬億產業集群
報告提出 建成萬億產業集群,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解釋 《惠州市工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超1萬億元,增加值約2400億元,年均增長率不低於8%。
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移動互聯網、平板顯示、LED、新能源電池、雲計算等五大產業,2017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4000億元;2020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5000億元。
石化產業:2017年形成2200萬噸煉油、220萬噸乙烯的產業規模,石化產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2020年石化產業總產值達3000億元。
戰略性新興產業:2017年新能源汽車、環保新能源和工業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700億元(汽車產業總產值350億元、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總產值350億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環保新能源和工業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汽車產業總產值500億元、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總產值500億元)。
中高端先進裝備制造產業:2017年先進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2020年達到750億元。
紡織服裝及制鞋、新型建材、醫藥食品等產業:2017年總產值達600億元,到2020年達1000億元以上。
以上幾大主要產業產值相加,預計到2020年,總產值達10750億元。
促進創新建成“廣東矽谷”
報告提出 促進創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把潼湖生態智慧區建成“廣東矽谷”。
解釋 潼湖生態智慧區是《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珠江口東岸科技創新走廊五大區域創新平臺之壹。2016年12月27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廣東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發展總體規劃(2016-2030年)》,提出要把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成“廣東矽谷”,將來作為廣東壹個創新的高地。
潼湖生態智慧區啟動建設以來,吸引了思科潼湖科學城、碧桂園創新小鎮、中關村科技金融小鎮等總投資約1500多億元的壹批引領性項目落戶,是推動“惠州制造”向“惠州智造”轉變的重要平臺,是推動惠州跨越發展的“綠色引擎”。今年將與教育部合作,共同舉辦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通過這個平臺推動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到惠州轉化。
建設千裏軌道交通
報告提出 建設千裏軌道交通,區域樞紐地位更加凸顯。
解釋 目前,惠州已建成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惠大鐵路以及廈深鐵路、莞惠城軌惠州段,已通車軌道交通裏程共約250公裏。
已啟動建設的贛深高鐵惠州段約85公裏,即將建設的廣汕鐵路惠州段約116公裏,規劃的惠州城市地鐵1號線約50公裏(惠州北站至惠州南站),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14號線惠州段約9.1公裏。共約260公裏。
以上鐵路合計約1000裏。
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
報告提出 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實施綠色城鄉“六大行動”,實現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進壹步提升城市自然資本價值。
解釋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指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用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法建築,修復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是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標誌。2016年12月,住建部發布了關於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指導意見。
探索構建GDP與GEP“雙核算、雙運行”體系
報告提出 探索構建GDP與GEP“雙核算、雙運行”體系,實行自然資源資產清單管理制度,培養綠色行動自覺。
解釋 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創提出的。中國首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機制於2013年2月25日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實施。
實行自然資源資產清單管理制度,就是理順現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設立統壹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部門,統壹行使各級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完成自然生態空間確權登記,分別制定土地、森林、水、礦山、大氣汙染等資料清單,掌握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和質量變動情況,落實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的權益,積極健全自然資源管理和監護的社會制衡機制,讓公眾、媒體、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確保生態功能得到嚴格保護。
全面實施“五證合壹”深化“四規合壹”
報告提出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五證合壹、壹照壹碼”登記制度,實現工商登記註冊全程電子化,提高開辦企業便利度。
解釋 即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五證合壹”登記制度。
2016年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五證合壹、壹照壹碼”登記制度改革的通知》,從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五證合壹、壹照壹碼”,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鞏固和擴大“三證合壹”登記制度改革成果,進壹步為企業開辦和成長提供便利化服務,降低創業準入的制度性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活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就業增加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報告提出 深化“四規合壹”,建設共享空間信息平臺。
解釋 “四規合壹”是指把過去分散編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規”,形成壹張“規劃藍圖”。通過“四規合壹”,徹底解決過去存在的“四規”之間相互“打架”的問題,從而科學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有效統籌城鄉空間資源配置,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保障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357創新產業帶”建設
報告提出 積極推進“357創新產業帶”建設,實現“四區聯動”發展。
解釋 357創新產業帶是仲愷高新區要重點打造的產業帶,位於省道357線仲愷沿線的陳江和瀝林片區,故此得名。它是仲愷最靠近深圳和東莞的地區,面積約24平方公裏,可供規劃建設用地2600余畝,可清理盤活低效用地20萬平方米,可改造的舊村莊面積約123萬平方米。
這壹區域緊鄰潼湖生態智慧區,省道沿線有智慧區創新園和三星、德賽等龍頭企業,產業配套需求和溢出效應大。同時,還有東樓、羅村等古村落,以及豐富的水庫、河流、森林公園等自然資源。接下來,仲愷高新區將緊盯全球產業發展前沿,科學編制“357創新產業帶”產業規劃,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育成體系、文化創意產業及現代服務業,並從人才、財政、規劃、投融資等全方位入手,配套出臺新政策,采取PPP模式進行建設。
報告還提出推動廣東IMEC研究中心、廣東石化創新中心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