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語言選擇: 简体 / ENGLISH

灣區熱潮帶來利好:惠州未來投兩千億搭建海陸空交通網

更新時間:2017-03-20 10:09:54點擊次數:944次字號:T|T

從“高鐵時代”到“航空時代”,再到“城軌時代”,4年“三連跳”創下的“惠州速度”,讓惠州這座珠三角邊緣城市“華麗轉身”,壹步步邁向全省重要的區域樞紐。展望未來,2000多億元的項目投資將托起陸海空大交通網絡。到2020年前後,惠州有望融入廣深港“半小時生活圈”。


據《南方日報·惠州觀察》報道,預計2020年前後,從惠州坐高鐵出發,半小時可達廣州、深圳、東莞、河源、汕尾乃至香港6個周邊城市。不僅如此,莞惠城際、深惠城際、惠州地鐵1號線及深圳地鐵14號線延長線等的規劃建設,也將拉近惠州與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距離

打造綠色公交“快行道”

在對外交通方面,惠州可以依托壹批重點工程提升物流、人流效率,但這只有對接內部交通才能充分發揮作用,而這是精細活。如涉及公交站布局、線路設計等,民眾出行有什麽變化和要求,就要隨之推出適用性、針對性強的方案,像公交開通短線,在學校、工業園區推行定制式公交、夜班公交等,尤其是跨鎮公交、跨區公交和農村公交。

打造綜合性公交系統,關鍵要守住公益屬性,全面提升公交的市民出行分擔率。鄉村人流量較少,如果沒有公共服務性質的財政兜底,全靠市場化運作,恐怕難以盈利。另壹方面,雖然出現了共享單車,但打造公共自行車為主的慢行系統仍是政府職責,是否做到投放數量合理,站點布局科學、管理到位,滿足就近租賃、使用方便等,考驗管理者的智慧。此外,沿途要考慮配備修車站、避雨亭等設施,單車騎行才能暢通無阻地轉動起來。

惠州“多城計”目標的根基在於盤活內部“毛細血管”,使民眾出行從走出家門就非常便利。打造更多人受益的公共交通快速出行系統,越來越多市民選擇乘坐公交,不僅體現便民惠民,更能收獲緩解擁堵和尾氣排放等紅利,助力惠州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

開通惠港澳“水上巴士”

處於“壹帶壹路”、粵港澳大灣區、深莞惠汕海洋產業經濟協作示範區的惠州,應該抓住海洋經濟機遇,逐步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創建海洋強市,發展海洋旅遊,打造海洋經濟增長極。

壹是以共贏共享的觀念,通過科學調研,設立專項基金,與深圳共同開發濱海旅遊資源,推進深惠海上旅遊航線及海島開發;二是努力開通惠港澳“水上巴士”,促進海上旅遊業務和海上交通運輸的發展;三是惠州港改造完成後,不僅承擔物流運輸,還可以引進更多郵輪業務,通過開辟郵輪航線為惠州旅遊帶來更多客流;四是充分利用遊艇經濟的興起,在惠州建設遊艇工廠和展示館,使惠州成為現代遊艇產業基地;五是發展海洋工業經濟,通過海洋產業的發展帶動裝備制造等制造業發展;六是與相關大學聯合開辦涉足海洋經濟的專業學院,壹方面為自身海洋產業發展培養人才,另壹方面也可以在時機成熟時建起惠州的海事大學,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海洋海事高等教育體系;七是利用各種載體和途徑向國內外宣傳惠州的海洋經濟特色和品牌,營造惠州作為海洋強市的輿論氛圍,從而引進更多投資項目,促進海洋經濟產業的形成,使其成為惠州經濟轉型的新支柱。

為人才搭建“創新跑道”

惠州綜合交通樞紐發展“藍圖”清晰可見,不可否認的是,惠州發展仍面臨不少短板,最明顯的還是高等教育方面,高校少、高端人才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營商環境有待提升等,需要清醒認識,著力解決。



南方日報 (編輯:程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