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語言選擇: 简体 / ENGLISH

實施“海綿行動”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更新時間:2017-04-18 17:27:09點擊次數:912次字號:T|T

作為惠州本土發展起來的知名企業TCL,其將不少研發力量放在深圳。在大亞灣,比亞迪惠州產業園生產的“鐵電池”充電電池,將運往比亞迪位於深圳等地的汽車生產基地,並最終成為比亞迪秦、e6、k9等新能源車型的 “核心”——— 電動車動力電池的壹部分。

這只是我市積極實施“海綿行動”推動區域融合發展的壹個縮影。前不久,我市進壹步細化“海綿行動”2017年度工作任務,涉及重點基礎設施、重點區域合作產業項目,包括73項重大項目,項目總投資2695億元,其中2017年度計劃投資約235億元。

實施“海綿行動”,既是惠州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區域共建共享的自覺行動,又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多作貢獻的有效途徑。處於粵港澳大灣區前沿地帶的惠州,如何圍繞實施“海綿行動”,充分發揮“海綿”的“吸納”和“擠出”功能,為灣區經濟建設註入惠州因子?

灣區需要

惠州地緣優勢突出發展腹地廣闊

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壹時間,“大灣區”經濟成為壹個熱詞。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設想覆蓋了我省9座城市——— 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佛山、江門、中山、肇慶,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占地5.6萬平方公裏,人口6000多萬。這同時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有活力的都市群之壹。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有望掘起為輻射東南亞地區和中國南部經濟區的中心。

縱觀粵港澳大灣區,從地理區位與自然條件上看,灣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環境氣候宜人、交通聯結各方。從經濟基礎上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巨大,2016年創造了約占全國13%的經濟總量。僅香港和深圳的金融及經濟規模相加,就可等同於倫敦或紐約。

在5.6萬平方公裏的大灣區中,惠州處於什麽位置?能給灣區建設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從地理位置來看,惠州位於我省中南部東江之濱,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惠州既擁有空港,又擁有海港,這種獨特而優質的資源稟賦已屬難得,也必將會在今後的灣區建設中承擔更為重要的責任。截至去年底,惠州機場開通11條航線,通達12個城市,2016年旅客吞吐量達55萬人次。國際集裝箱碼頭建成投產,惠州港吞吐能力突破億噸。

發展灣區經濟,自然離不開豐富的海洋資源。惠州海域位於珠江口東側,包括大亞灣大部分和紅海灣部分海域。西鄰大鵬灣,西南為香港,東與紅海灣相接,南為寬廣的南海,全市海域面約為4519平方公裏,為全省海洋大市之壹。惠州海洋有大陸海岸線281.4公裏、大小海灣28處、大小島嶼140個。遼闊的海域、蜿蜒的海岸、潔白的沙灘、美麗的海島、悠久的海洋文化歷史、豐富的海洋資源、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天然的深水良港,以及蓬勃發展的海洋經濟等,充分展示出我市作為廣東省海洋大市的藍色魅力。

作為我市臨海產業的重頭戲,環大亞灣新區成為省重大區域發展平臺,海洋經濟進壹步發展壯大,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建設成效初顯。

灣區經濟靠港而生、依灣而興,具有天然的開放屬性,開放成為灣區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根本優勢。壹直以來,惠州深入貫徹“壹帶壹路”戰略部署,積極謀求對外合作交流,先後設立10個駐外經貿文化聯絡處,成功舉辦5場“惠貨全球行”活動,與我市有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196個。

身處壹個群體,“被需要”是壹種幸福。美麗惠州擁有這種幸福。

惠州需要

共享大灣區資源要素加快創新驅動發展

灣區城市在對外開放中,最先匯集了新的信息和人才資源,激發了創新活力,催生了創新機構發展,湧現出大批創新成果,逐步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

可以說,灣區具有高度開放性、創新引領性、宜居宜業性和區域協同性,這正是當下惠州所需要的。

“灣區發展,就包括城市聯動式發展,惠州實際上已經有對接深圳等壹系列實施方案。”惠州學院珠三角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胡瑞卿認為。

此前,深圳提出“東進戰略”後,惠州即提出“海綿行動”的設想。實施“海綿行動”,可以依托深圳創新資源優勢,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優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促進實現“深圳研發、惠州孵化”“深圳孵化、惠州產業化”,助推惠州主導產業提檔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惠州將實施“海綿行動”寫入市第十壹次黨代會報告,將其作為未來五年的重要工作。

廣州、香港等高校科技研發,需要通過產業化確定“價值”;深圳的創意,需要有相應制造能力的城市將 “夢想”變成“實物”。

灣區11個城市之間聯系與互動,既有基礎,更有需要。

位於仲愷高新區惠南產業園的惠州市贏合科技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位於深圳龍華新區。TCL、德賽、億緯鋰能,這些惠州大名鼎鼎的企業,都是贏合科技的客戶。贏合科技的到來,讓惠州鋰電產業從終端拓展至上遊裝備,延長了惠州鋰電產業鏈條。

同樣來自深圳的伯恩光學公司,也與惠州電子信息產業鏈條緊密融合。

這兩家從深圳過來的公司,帶來了深圳先進的技術,其生產的產品與惠州當前的產業鏈條相契合,也因此獲得了快速成長。

“創新‘單打獨鬥’的時代已過去,只有創新鏈條上的各個主體秉持開放心態,共享要素資源,才可能造就重大的、甚至顛覆性的創新突破。”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全國兩會上提交的建議中提出,從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創新領域的發展突破,也越來越依賴於若幹城市、若幹區域乃至全球各國的高效協作。

當下的惠州,正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學習借鑒深圳創新驅動發展的經驗,加快推進仲愷高新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把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成為惠州創新驅動發展的基地,把環大亞灣新區和仲愷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人才、創新項目、創新要素聚焦的平臺,努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積極作為

當好“海綿”發揮“吸納”“擠出”功能

放眼世界,當今能號稱“灣區”的,無壹不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這些城市群的優勢在於,生產要素和資源打破藩籬、順暢流動,達到優化配置。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惠州如何更好地發揮地理和生態環境優勢,背靠廣闊腹地,充分利用沿海灣區開放創新、集聚發展資源,為灣區經濟建設註入惠州因子?

實施“海綿行動”,推動區域共建共享,也正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題中應有之義。

前不久,我市就2017年度實施“海綿行動”進行再部署,確定今年的34項重點工作,包括61項重點任務、73個重大項目。73個重大項目涉及基礎設施、產業融合、平臺建設、公共服務等,總投資2695億元,其中2017年度計劃投資約235億元。

圍繞這壹目標,惠州正加快“兩港三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完善海陸空立體化交通體系,打造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加快完善“七橫五縱壹聯”高速公路網,打通與深圳、東莞、河源、汕尾的快速通道;加快贛深高鐵、廣汕高鐵建設,啟動深惠城軌、惠州地鐵1號線及深圳地鐵14號線延線規劃建設。

在做長做優做強產業鏈方面,惠州提出主動承接深圳創新產業轉移,加強與汕尾、河源產業合作,著力打造“壹核、兩帶、多片區”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 “2+2+N”現代產業體系。“壹核”,就是努力把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成為廣東 “矽谷”和惠州 “智核”。“兩帶”,就是依托我市濱海資源和產業基礎,加強與深圳、汕尾等市對接合作,打造百裏濱海現代產業帶;發揮贛深高鐵聯通深莞惠河等市樞紐作用,按照“壹站壹城”思路,高標準規劃建設惠州境內高鐵站,帶動沿線產業發展,打造百裏高鐵創新產業帶。“多片區”,就是構建縣區協同、多個產業園區(集中區)聯動發展格局。

為提升“海綿”“吸納效率”,我市提出大力推進中科院“兩所兩裝置”落地建設,加快推進廣東IMEC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加快推進中海煉化二期、SMPO/POD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大力推進TCL模組壹體化、惠州LNG電廠二期等能源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思科潼湖科學城、碧桂園創新小鎮、中關村科技金融小鎮等潼湖智慧區已簽約項目動工建設。

對於惠州而言,實施“海綿行動”,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充分發揮海綿“吸”和“放”的雙重功能,在吸納深圳等地資源和產業外溢,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不斷輻射帶動汕尾、河源加快發展,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