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語言選擇: 简体 / ENGLISH

惠州建立體停車場引熱議 盼合理設計方便實用

更新時間:2017-05-17 16:11:48點擊次數:1901次字號:T|T

隨著城市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停車難問題。每天早上去往市中心人民醫院的車輛都排到市汽車客運總站附近,而江北部分商業停車場收費幾十元仍有人願意停……在停車區域有限的情況下,能停更多車的立體停車場成為大家關註的焦點。近兩年的市“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都曾提到過要建設立體停車場。記者近日走訪多個商圈和住宅區發現,市區有的立體停車位沒有得到很好利用,原因何在?

背景

汽車數量猛增

去年惠州汽車保有量近87萬輛,今年將突破100萬輛

公安部交管局的壹項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首次突破3億輛,其中汽車達兩億輛。

機動車驟增,車位也逐漸成了稀缺物。將平面車位發展成立體車庫,成為解決停車難的突破口之壹。而且立體停車場在國內外並不鮮見,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日本,截至2014年機械停車位共計296萬個,機械式停車裝置完成量共計55萬多套。在韓國,機械停車設備近幾年增速都在30%左右。在國內,立體停車場也不是新奇玩意,多個城市已在公共區域設置立體停車場。

近年來我市汽車行業也發展迅速。據統計,2015年,惠州全年新車上牌量達196333輛,增長約131%,汽車保有量約62萬輛。2016年,惠州全年新車註冊248000余輛,同比增長26.38%,汽車保有量近87萬輛。預計到2017年底,全市汽車保有量將突破100萬輛。

隨著車輛數量的不斷攀升,交通擁堵現象越發嚴重,中心城區居民停車難的問題變得日益突出,造成了不少地方出現排隊停車、壹位難求的局面。

代表委員支招

發展立體停車設施,解決城市停車難題

近幾年的市“兩會”上,都有代表委員提出建立體停車場的建議(提案)。2016年2月,在市十壹屆人大六次會議的分組討論上,市人大代表陳愛妮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尤為突出。她建議強化停車場規劃建設,可借鑒香港、深圳等發達地區的經驗,建設立體停車場;繁華路段周邊的行政事業單位、寫字樓等的停車場,非工作時間適時對外開放;進壹步做好停車標識的設置,讓車輛停放更有序,減少資源浪費;完善公共交通設施,提倡低碳出行。

2017年1月,市“兩會”上,民建惠州市委會提出,立體停車設備可解決停車難問題。目前,先進的立體式停車場存取車最快可在壹分鐘內完成,如設計科學合理,在存取車高峰期存取最長時間也可控制在15分鐘內。在技術上,立體式停車場技術已完全成熟,能滿足人們的車輛停放要求。在用地方面,可節省大量用地,解決城區內用地緊缺問題。如采用地上多層(21層)立體式車庫,50平方米的土地面積上便可存放40輛車,這可以節省有限的土地資源,並節省土建開發成本。

在市十二屆人大壹次會議旁聽人員座談會上,市工商聯推薦了壹份廖煥光(惠城區政協委員)的提案,該提案提出在惠城區中心區試點建設立體停車場,解決停車難問題。

由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組織編制的《惠州市區(惠城中心區)公共停車場布點規劃》中,我市規劃近期新建公共停車場30處,增加公共停車泊位7100多個。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停車場形式方面,借鑒其他城市經驗,除了地面和地下停車場(庫)形式,結合周邊停車需求及用地條件,適當考慮立體停車場(庫)和停車樓形式。如在近期新建的30處公共停車場中,江北新江路與新瀝路交叉口西南側的白馬東側停車場和龍豐花園街南側的花園街停車場采用停車樓形式。

現象

有小區2009年已建好立體停車位

其實,在我市,立體停車場不是新奇事物,2009年市區就已有小區建有立體停車場。而在中建鋼構陽光惠州有限公司,立體停車場已經被制作出來。

不過,記者走訪看到,市區河南岸壹小區有立體停車位二層並未被利用,個別車位被業主堆放了舊家具。該立體停車位在該小區三期地下停車場內,5個位壹組的立體車位並排擺放了幾十個,占據了該地下停車場近壹半的位置。該立體停車位分為兩層,最多可同時停放5輛車。立體停車位的開關並沒有通電,面板上已落滿了灰塵。有的車位上掛著車牌標識,旁邊的柱子上貼著“私家車位,請勿占用”的紙條。

有小區業主稱,以前小區裏的車沒有現在這麽多,可如今車越來越多,停車越來越緊張,就連小區的路上都停了不少車,大家才又關註起了立體車位。

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說,該立體停車位從2009年左右建起來後二層沒有使用過。“當時開發商建的,也沒有人說怎麽用,就壹直放在那裏。”而據該小區開發商壹工作人員介紹,當時建立體停車位是規劃要求,建好後已經通過驗收,但後來沒有人使用,也沒有人維護,現在已經不能使用了。“這和電梯壹樣,屬於特殊設備,需要每年檢修的。”對於立體停車位上懸掛的車牌標識,該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售賣的只是該立體停車位所在的地面停車位,但立體停車位的框架不能移走。

在現有小區加裝立體車位需多數業主同意

在市區麥科特大廈前的空地上,也放置著壹個能停4輛汽車的立體停車位。

記者找到該停車位所屬公司負責人,對方表示,他們就是做立體停車位銷售的,那個立體停車位既是展品,也是他們的停車位。不過平時地面停車場都有車位,而且他們也只有兩輛車,根本用不到上面壹層,所以很少使用。

據該負責人介紹,現在他們的業務在惠城區開展得並不多。“壹些現有社區雖然停車位很緊張,但想要加裝立體停車位要面臨壹些客觀因素。”根據《物權法》的相關規定,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經專有部分占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即使小區業主同意了,立體停車位之後的維護保養也是壹個問題。

對物業公司來說,安裝立體停車位會增加他們的管理成本。據介紹,此前該公司曾想在市區東平壹住宅小區安裝立體停車場。“我們願意免費提供設備,並負責安裝維護,給有需要的市民租賃使用。”但物業擔心小區的孩子會攀爬,會有安全隱患。

有的小區受限於層高,無法加裝立體停車裝置

除此之外,有的小區因建設初期規劃地下停車場時並沒有考慮到要加裝立體停車裝置,等車位不夠想加裝時,卻受限於層高無法安裝。即便是比較高的地下停車場,建起兩層的立體車位也顯得局促。對於不少人擔心立體停車位偏小的問題,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主要是受制於樓盤、場地空間。“修建大車位不存在技術問題,成本也增加不大。”但修建立體停車位的初衷是為了節省空間,壹般空間不會太寬裕。

聲音

立體車庫優勢明顯

壹邊是城市交通壓力日趨嚴重,建立體停車場的呼聲越來越高;另壹邊是有的立體停車位閑置,已建成小區想加裝卻遇難題。立體停車位緣何陷入這樣的尷尬中?

去年12月,有媒體針對立體停車場進行了壹項市場調查,在“妳是否看好立體車庫的發展前景”調查中,僅16%不看好。

立體停車場的優勢很明顯:緊湊,節省用地面積,車輛免受風吹雨打、日曬夜露之苦。但是,市民也擔心不好操作。“我上次去南寧時因不舒服去醫院看病,那個醫院就有立體停車位,但我倒了好久都進不去,後來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才停好車。”市民小蘇說。

“機械式立體車庫屬於半自動設備,是立體車庫剛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在歐洲已經被淘汰了。”壹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歐洲國家及國內壹些沿海城市,已進行了升級,變為全自動機械式停車庫。據悉,重慶渝中區新華國際大廈是首批嘗試全自動機械式停車這只“螃蟹”的大樓。全自動機械式車庫由電腦全程操控。車主只需領壹張IC卡,將車開到升降機上,停車庫傳送系統就會自行將車輛停到就近空置的車位上。而取車時,車主只需刷卡,電腦就會自動識別,將相對應的車輛送到地面。車主不用找車位停車,更不會找不到自己的車,十分方便。

“全自動機械式停車庫是針對半自動機械式停車庫的缺點進行改良後的產物,是立體車庫發展的大趨勢。”該業內人士說。

他山之石

全國十幾座城市出臺停車場建設鼓勵政策

據了解,目前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8000萬個,立體車庫市場空間巨大。

去年底深圳“兩會”期間,深圳市人大代表秦鋼提出了支持建設機械立體車庫解決停車難問題的建議。“立體車庫投資高、回報周期長,平均每個車位造價5~10萬元不等,社會投資建設立體車庫的市場氛圍較淡。”針對立體車庫建設面臨的難題,他建議,政府借鑒有關經驗,對社會投資建設立體車庫給予資金補助,可按建設成本壹定比例補貼,或按建設立體車庫的類型、泊車位數量和建設地點等,進行壹次性補貼。此外,還可研究設立引導公共停車場建設專項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鼓勵金融機構、融資租賃企業創新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扶持立體車庫的建設。

目前,全國十幾座城市都已經頒布了停車場建設鼓勵政策,公共停車場建設也被納入綠色審批通道,政府還會提供補貼。

“立體車庫將是城市發展的趨勢。”西安市機動車停車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說,在城市建設中,立體停車場在節約土地資源、解決停車問題有很大的優勢,是未來車庫發展的趨勢。但要讓立體停車場發展起來,讓人們願意把車停到立體停車位上,首先是解決配套上的缺陷,讓設計更加安全、更加人性化,避免故障的發生;其次要從市民觀念引導上入手,通過廣泛宣傳增強車主付費停車意識,堵住壹些司機存在的僥幸心理,扭轉車主將車輛在路邊亂停亂放的習慣。

延伸閱讀

緩解停車難,還有哪些渠道?

除了立體車庫,還有多種新型機械車庫可因地制宜應用在小區裏。

●綠化帶下建下沈式機械車位

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小區建下沈式機械車庫,分單層、雙層兩種。其頂部設置有綠化用頂盒,可在其中種植草坪、鮮花和小型樹苗,使車庫居於綠化帶之下。既不毀綠,又增加了車位。

●旋轉車位讓路邊車位壹變二

通過加裝旋轉機械車位,可以讓小區路邊的車位壹變二。湖北漢口日月華庭小區就有這樣的車位,業主遙控機械車位降到地面,90度轉彎停在路邊。車輛駛上機械車位後,遙控機械車位升到空中。操作簡單,停車也方便。

來源:今日惠州網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