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湖生態智慧區: 從“零”到“廣東矽谷”還有多遠
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即將召開。回顧省第十壹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惠州奮勇爭先,經濟社會取得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法治建設、基層治理體系建設、深入踐行綠色化發展理念等方面進行諸多探索,壹些創新舉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從今天開始,《南方日報·惠州觀察》推出“迎接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 惠州奮勇爭先 走在前列”系列報道,計劃選取壹系列有代表性的精彩案例,通過走訪新聞現場、回顧5年改變、解剖這種改變背後的新理念、新舉措,以點帶面地呈現惠州5年來的發展亮點,敬請垂註!
從惠州市區江北驅車約20公裏,便來到位於仲愷高新區的潼湖生態智慧區。繼3月13日總投資約120億元人民幣的港資項目萬城智慧啟動建設之後,總投資不低於300億元的碧桂園創新小鎮、全球互聯網巨頭思科打造的潼湖科學城等項目也即將陸續動工。
走進已初步建成的創新園,只見外墻藍橙白三色相間的數棟大樓挺立。教育部高校(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南創新中心等壹批“國字頭”“省字號”研發機構已入駐。
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環潼湖區域還是“壹張白紙”,基本未開發,沒有大的企業和項目,是全市創新龍頭仲愷高新區的“窪地”。僅以潼湖鎮為例,2013年GDP只有6億多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億多元。而不遠處的陳江街道因有三星電子等“巨無霸”支撐,當年實現GDP近27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400億元,成惠州首個“千億大鎮”。
在此背景下,繼環大亞灣新區後再謀劃壹個重大平臺,打造“雙引擎”驅動,成惠州主政者下的“壹盤大棋”。
從2013年6月惠州首次提出“潼湖智慧城”概念,到2017年2月被省政府賦予建設“廣東矽谷”的目標……四五年間,潼湖生態智慧區幾乎從“零基礎”起步,上演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逆襲”,現已簽約引進20多個項目,總投資約2900億元。
從壹片片農田、荒地,化身創新研發高端園區,這裏的“美麗蝶變”展示了重大平臺建設的“惠州速度”。放眼未來,壹座生態與智慧並重的“廣東矽谷”和國家5A級景區將在這裏“合體”。
多重優勢吸引巨頭紮堆聯手打造世界級的物聯網產業基地
5月3日,碧桂園集團拍得位於仲愷瀝林鎮英光村總面積超過31萬平方米的兩宗地塊,將作為潼湖創新小鎮和思科大數據中心用地。隨著首期用地的獲得,碧桂園潼湖創新小鎮和思科潼湖科學城項目也即將進入實質建設階段。
回到去年8月,惠州市政府與碧桂園簽約,總投資不低於300億元的創新小鎮項目落戶潼湖生態智慧區。這是潼湖生態智慧區首個簽約項目,也是地產巨頭碧桂園產城融合戰略轉型後在全國布局的首個“科技小鎮”。
首個示範性項目落子潼湖,看中的正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惠州緊鄰廣州、深圳、東莞、香港的區位、環境、成本等優勢。
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兼產城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向俊波對媒體表示,潼湖是廣東最大的內陸淡水濕地,距深圳、東莞較近,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惠州在招商引資方面給了很多便利條件和優惠支持,我們去年10月進入潼湖做前期工作,到5月3日能夠完成首期用地的獲取,效率非常快。”
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林昭憲則表示,惠州位於深圳旁邊,不管是地理空間,還是人文環境,都符合發展科技之城的理念。
向俊波還透露,經過前期的調研,對比深圳市中心,在惠州潼湖建科技小鎮,將會節省約1/2到1/3的企業成本,包括運營、土地、建設、用人、配套等成本。
目前,已與潼湖創新小鎮項目簽訂戰略入駐合作的有思科、創新工場、浪潮集團、軟通動力等9家企業,洽談中的合作企業有30余家。向俊波介紹,潼湖創新小鎮的主導產業是物聯網產業,合作夥伴都是業內知名的產業領軍機構。
據了解,碧桂園將與思科公司、IMEC(比利時電子研究中心)等壹批產業領軍機構,深耕物聯網及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移動網絡安全與培訓、物聯網智能設備制造等產業,致力於將潼湖生態智慧區創新小鎮、思科潼湖科學城項目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物聯網產業基地。
“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有望成為在深圳周邊率先實現功能壹體化、交通壹體化、配套壹體化、服務壹體化的世界級創新產業集聚地。”碧桂園方面表示,潼湖創新小鎮將借勢潼湖良好的區位優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灣區經濟的發展機遇,承接粵港澳的戰略新興產業轉移,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典範和珠三角經濟飛速發展新的增長點。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
“引進來”+“建設好”系列項目將陸續全面動工瞄準知名大學
除了創新小鎮落地,思科進駐更是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的標誌性事件。去年11月,惠州市政府與思科公司簽約,將打造思科潼湖科學城項目。
從美國矽谷來到惠州,這家世界500強企業將攜手合作夥伴共同探討在這建立覆蓋思科大中華區的“壹院四中心”。
近日,潼湖生態智慧區透露,碧桂園創新小鎮項目動工暨入駐企業簽約儀式將在5月舉行,創新小鎮產業創新發展中心預計7月中下旬建成開放,產業地塊將在2018年上半年投入運營,並安排第壹批企業入駐。而思科潼湖科學城大數據中心動工暨合作夥伴簽約儀式也計劃在6月舉行。
思科中國轉型事業部總經理張劍公開表示,思科和碧桂園將共同打造集產、學、研、商、居為壹體的智慧城市、智慧園區,建設高標準智慧產業體系。
國內外“巨無霸”項目紮堆而來,這是壹個縮影。
2016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最大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華大基因、教育部高校(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南創新基地、南方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中關村科技金融小鎮、TCL集團智能互聯網全球研發基地等項目相繼落戶潼湖生態智慧區。
這裏已成華南創新創業和投資新熱土,集聚高端創新要素上演“加速度”。
智慧區規劃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先後啟動了創新與總部經濟區、國際合作產業園和創新園等起步區建設,目前已簽約引領性重點項目、企業研發基地、高端研發機構共20多個,投資總額約2900億元。
值得壹提的是,今年3月,惠州還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簽訂框架協議,將在潼湖生態智慧區共建廣東IMEC研究中心。作為世界級研發機構,IMEC未來將把物聯網產業鏈、柔性電子產業鏈搬運過來,發力柔性顯示研發。
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商務拓展執行副總裁儒第表示,希望把廣東IMEC研究中心打造為具有國際競爭水平的研發平臺,並促進與海外的合作。
“引進來”是第壹步,“建設好”“用得好”更關鍵。目前,潼湖生態智慧區前期招商基本告壹段落,轉入建設期,將制訂項目動工作戰圖和時間表,形成全面動工態勢。
缺少名牌高校壹直是惠州創新發展的“痛點”。為此,潼湖生態智慧區希望把核心競爭力作為選商引智的重要考核標準,做好知名大學、研究院的引進工作。按總體規劃,智慧區將建設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區,與國內外壹流理工科大學合作,打造立足惠州、服務珠江東岸的新興“智力中心”。
從兩大平臺變六區聯動國家省市平臺矩陣擴容對接“壹帶壹路”
作為惠州乃至珠三角未來創新主戰場之壹,潼湖生態智慧區被廣東寄予厚望。
今年2月,經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正式印發《廣東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年)》,明確提出將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成“廣東矽谷”,建設國家綠色生態城市示範區、廣東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區、大珠三角融合發展先行區。
這是繼環大亞灣新區後,惠州又壹個獲批的省級發展戰略平臺。“藍色引擎”+“綠色引擎”雙驅動落地,惠州底氣更足。
按目標,到2020年潼湖生態智慧區創新與總部經濟區、科教園區、國際合作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平臺初步建成,地區生產總值達250億元;到2025年,潼湖生態智慧區基本成型,地區生產總值達600億元;到2030年建成特色鮮明的生態智慧區,常住人口規模達35萬人左右,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
眼下,隨著聚合海內外高端項目、人才、技術、資金的澎湃“創流”洶湧而來,潼湖生態智慧區將向“廣東矽谷”邁進。
根據規劃,潼湖生態智慧區不僅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如合作共建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示範園區,打造對接港澳信息技術產業研發與孵化基地,還將積極參與“壹帶壹路”建設,搭建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拓展與歐美地區合作,導入美國矽谷、德國工業4.0相關企業、產業鏈,建設“廣東矽谷”,並引領周邊地區的機器人、3D打印、智能汽車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生態”將是潼湖生態智慧區另壹大王牌。
4月28日,廣東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與惠州市政府簽約合作共建潼湖國家濕地公園。占地面積55平方公裏的潼湖濕地,將打造成集濕地生態保育、科普教育宣傳、遊覽觀光休閑、環保產業培育於壹體的國家生態示範區和5A級景區。惠州力爭到明年底基本建成潼湖濕地公園首期,全面建成50公裏環湖道路。
潼湖生態智慧區的“華麗轉身”,是過去5年惠州重大平臺掘起的典型。
2013年起,惠州實施“平臺構建計劃”,大力推進環大亞灣新區和仲愷高新區兩大平臺建設。如今,兩大平臺已裂變式成長,演化為“六區聯動”——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珠三角(惠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韓(惠州)產業園、仲愷高新區和大亞灣開發區。
現在,惠州又在謀劃羅浮新城,將提升為繼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之後的又壹重大發展平臺,以生態、智慧、康養為特色,以大健康產業為依托,努力打造成惠州接受廣州輻射的重要前沿陣地。
正是在不斷擴容的國家、省、市三級平臺矩陣引領下,惠州面向全國、全球開放懷抱,壹座更具創新特質的智造高地正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東部冉冉升起,將助力廣東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
■聲音
潼湖或從深莞惠邊緣變珠東核心
參與過潼湖生態智慧區規劃編制的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新哲曾表示,規劃為潼湖生態智慧區未來發展描繪了藍圖,通過對規劃進行不斷充實並推動落實,潼湖地區將可從深莞惠三市的邊緣地區發展成為珠江東岸的壹個核心地區。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惠州今後應按照新形勢、新要求,明確潼湖生態智慧區新的工作要點加以推進,要加強深莞惠及珠三角其他城市合作,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促進融合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史占中曾建議,利用現有的生態和氣候優勢,將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成為國際化的智慧型現代創新城區,吸納國內外具有創新活力的人才。
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認為,潼湖生態智慧區不能單純靠引進國外項目,惠州更要強調掌握核心技術,依托自身的力量提升創新研發水平,促進轉型升級。
還有專家表示,高端人才和高端院校等教育資源短缺是當前制約惠州以及潼湖生態智慧區創新發展的最大問題,應當重點突破。例如,可進壹步創新推出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的亮點舉措,增強潼湖生態智慧區在人才引進政策、子女教育、住房、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的配套。
■大事記
1.2013年6月,惠州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專題務虛會透露計劃在潼湖鎮建智慧城。
2.2014年8月,潼湖生態智慧區規劃建設指揮部掛牌成立。
3.2014年11月,惠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首要任務為承建潼湖生態智慧區。
4.2016年5月,經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印發《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規劃建設工作方案》,要求對潼湖生態智慧區加大政策創新支持力度,為全省提供經驗。
5.2017年2月,經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印發《廣東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年)》,提出打造“廣東矽谷”
來源:南方PLUS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