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语言选择: 繁体 / ENGLISH

实施“海绵行动”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更新时间:2017-04-18 17:27:09点击次数:1490次字号:T|T

作为惠州本土发展起来的知名企业TCL,其将不少研发力量放在深圳。在大亚湾,比亚迪惠州产业园生产的“铁电池”充电电池,将运往比亚迪位于深圳等地的汽车生产基地,并最终成为比亚迪秦、e6、k9等新能源车型的 “核心”——— 电动车动力电池的一部分。

这只是我市积极实施“海绵行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前不久,我市进一步细化“海绵行动”2017年度工作任务,涉及重点基础设施、重点区域合作产业项目,包括73项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2695亿元,其中2017年度计划投资约235亿元。

实施“海绵行动”,既是惠州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区域共建共享的自觉行动,又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多作贡献的有效途径。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地带的惠州,如何围绕实施“海绵行动”,充分发挥“海绵”的“吸纳”和“挤出”功能,为湾区经济建设注入惠州因子?

湾区需要

惠州地缘优势突出发展腹地广阔

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大湾区”经济成为一个热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覆盖了我省9座城市——— 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佛山、江门、中山、肇庆,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占地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这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都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有望崛起为辐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部经济区的中心。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从地理区位与自然条件上看,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环境气候宜人、交通联结各方。从经济基础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巨大,2016年创造了约占全国13%的经济总量。仅香港和深圳的金融及经济规模相加,就可等同于伦敦或纽约。

在5.6万平方公里的大湾区中,惠州处于什么位置?能给湾区建设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从地理位置来看,惠州位于我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既拥有空港,又拥有海港,这种独特而优质的资源禀赋已属难得,也必将会在今后的湾区建设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截至去年底,惠州机场开通11条航线,通达12个城市,2016年旅客吞吐量达55万人次。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成投产,惠州港吞吐能力突破亿吨。

发展湾区经济,自然离不开丰富的海洋资源。惠州海域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大亚湾大部分和红海湾部分海域。西邻大鹏湾,西南为香港,东与红海湾相接,南为宽广的南海,全市海域面约为4519平方公里,为全省海洋大市之一。惠州海洋有大陆海岸线281.4公里、大小海湾28处、大小岛屿140个。辽阔的海域、蜿蜒的海岸、洁白的沙滩、美丽的海岛、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天然的深水良港,以及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等,充分展示出我市作为广东省海洋大市的蓝色魅力。

作为我市临海产业的重头戏,环大亚湾新区成为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

湾区经济靠港而生、依湾而兴,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开放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优势。一直以来,惠州深入贯彻“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积极谋求对外合作交流,先后设立10个驻外经贸文化联络处,成功举办5场“惠货全球行”活动,与我市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96个。

身处一个群体,“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美丽惠州拥有这种幸福。

惠州需要

共享大湾区资源要素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湾区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最先汇集了新的信息和人才资源,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了创新机构发展,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逐步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可以说,湾区具有高度开放性、创新引领性、宜居宜业性和区域协同性,这正是当下惠州所需要的。

“湾区发展,就包括城市联动式发展,惠州实际上已经有对接深圳等一系列实施方案。”惠州学院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胡瑞卿认为。

此前,深圳提出“东进战略”后,惠州即提出“海绵行动”的设想。实施“海绵行动”,可以依托深圳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实现“深圳研发、惠州孵化”“深圳孵化、惠州产业化”,助推惠州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惠州将实施“海绵行动”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将其作为未来五年的重要工作。

广州、香港等高校科技研发,需要通过产业化确定“价值”;深圳的创意,需要有相应制造能力的城市将 “梦想”变成“实物”。

湾区11个城市之间联系与互动,既有基础,更有需要。

位于仲恺高新区惠南产业园的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位于深圳龙华新区。TCL、德赛、亿纬锂能,这些惠州大名鼎鼎的企业,都是赢合科技的客户。赢合科技的到来,让惠州锂电产业从终端拓展至上游装备,延长了惠州锂电产业链条。

同样来自深圳的伯恩光学公司,也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链条紧密融合。

这两家从深圳过来的公司,带来了深圳先进的技术,其生产的产品与惠州当前的产业链条相契合,也因此获得了快速成长。

“创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过去,只有创新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秉持开放心态,共享要素资源,才可能造就重大的、甚至颠覆性的创新突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建议中提出,从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创新领域的发展突破,也越来越依赖于若干城市、若干区域乃至全球各国的高效协作。

当下的惠州,正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学习借鉴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加快推进仲恺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把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成为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基地,把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要素聚焦的平台,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作为

当好“海绵”发挥“吸纳”“挤出”功能

放眼世界,当今能号称“湾区”的,无一不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这些城市群的优势在于,生产要素和资源打破藩篱、顺畅流动,达到优化配置。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如何更好地发挥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背靠广阔腹地,充分利用沿海湾区开放创新、集聚发展资源,为湾区经济建设注入惠州因子?

实施“海绵行动”,推动区域共建共享,也正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题中应有之义。

前不久,我市就2017年度实施“海绵行动”进行再部署,确定今年的34项重点工作,包括61项重点任务、73个重大项目。73个重大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平台建设、公共服务等,总投资2695亿元,其中2017年度计划投资约235亿元。

围绕这一目标,惠州正加快“两港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完善“七横五纵一联”高速公路网,打通与深圳、东莞、河源、汕尾的快速通道;加快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建设,启动深惠城轨、惠州地铁1号线及深圳地铁14号线延线规划建设。

在做长做优做强产业链方面,惠州提出主动承接深圳创新产业转移,加强与汕尾、河源产业合作,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多片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2+2+N”现代产业体系。“一核”,就是努力把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成为广东 “硅谷”和惠州 “智核”。“两带”,就是依托我市滨海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强与深圳、汕尾等市对接合作,打造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发挥赣深高铁联通深莞惠河等市枢纽作用,按照“一站一城”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惠州境内高铁站,带动沿线产业发展,打造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多片区”,就是构建县区协同、多个产业园区(集中区)联动发展格局。

为提升“海绵”“吸纳效率”,我市提出大力推进中科院“两所两装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广东IMEC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中海炼化二期、SMPO/POD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TCL模组一体化、惠州LNG电厂二期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思科潼湖科学城、碧桂园创新小镇、中关村科技金融小镇等潼湖智慧区已签约项目动工建设。

对于惠州而言,实施“海绵行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海绵“吸”和“放”的双重功能,在吸纳深圳等地资源和产业外溢,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不断辐射带动汕尾、河源加快发展,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