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语言选择: 繁体 / ENGLISH

惠州欲打通与周边城市34条快速通道 深莞共19条

更新时间:2017-05-17 16:42:30点击次数:1443次字号:T|T


我市通过新建、改扩建高快速路等高等级公路,打通与深圳、东莞、河源、汕尾的多条快速通道。这是改扩建后的惠深高速与潮莞高速互通。

立足深莞惠经济圈(3+2),服务大珠三角经济区,做到多规对接协调,交通建设先行,吸纳辐射并重,引领区域融合,上下左右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深圳创新+惠州制造”模式正在逐渐向“深圳孵化,惠州转化”转变,惠州创新产业链条上的分量正在增强

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多片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

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璃屏幕,大批量应用到深圳华为、酷派等品牌手机上;深圳万泽集团与韩国美浦森公司合作,在仲恺高新区创办研发生产基地;惠州正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谋划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产业共建,互融发展,已经成为大珠三角经济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一道靓丽风景线。

随着深圳“东进战略”的提出实施,作为深圳的东邻,惠州如何更加主动地承接深圳“东进战略”所产生的科技、产业的辐射?

去年年底出台的《惠州市“海绵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大力推进与深圳在观念、规划、交通、产业、环保、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着力提升吸纳深圳创新要素外溢能力,提高深惠合作发展水平,推动深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目标 主动接受深圳辐射,带动汕尾河源发展

2016年6月,深圳市推出《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提出将东部地区打造成为深圳新的发展极,加快特区一体化建设步伐。

在此前的2016年1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即提出全面对标深圳,加快推进与深圳的先进理念、科学规划、创新经验、改革思路、基础设施等对接,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

我市随后出台的《惠州市“海绵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既是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核心标杆”的具体细化措施,又是对深圳“东进战略”的积极呼应。

“海绵行动”更具深意的,在于其挤出功能。我市提出充分发挥海绵“吸”和“放”的双重功能,在吸纳深圳资源和产业外溢,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辐射带动汕尾、河源加快发展,努力成为大珠三角经济区重要增长极。

基于此,《实施方案》提出,我市要立足深莞惠经济圈(3+2),服务大珠三角经济区,做到多规对接协调,交通建设先行,吸纳辐射并重,引领区域融合,上下左右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明确加强规划对接、深化交通互联、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共建、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区域协同等六大重点任务。

交通先行 打通与周边城市34条快速通道

针对规划对接,《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多规融合”,加强与深莞惠经济圈(3+2)其他城市在区域协调、城市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布局等4个方面规划研究对接;推进“两港三网”、产城融合发展平台、特色小镇、生态环保4类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及时编制区域间相关专项规划,形成“4+4+N”的规划对接体系,推动深莞惠经济圈(3+2)规划协调匹配、无缝对接。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打通交通“瓶颈”。

针对交通互联,《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海港、空港、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和宽带通信网“两港三网”建设,全面提升惠州与国内外城市、特别是深莞惠经济圈(3+2)内的交通对接水平,筑牢对外交流合作的交通设施基础。通过新建、改扩建高快速路等高等级公路,打通与深圳、东莞、河源、汕尾的34条快速通道(其中惠深快速通道10条、惠莞快速通道9条、惠河快速通道9条、惠汕快速通道6条);规划建设2条高速铁路、5条轨道交通线路,增设1条高速通勤班列,构建深莞惠河汕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轨道交通网络,全面融入深莞惠(3+2)一小时经济圈;优化市内快速交通布局,提升与市际快速通道的接驳效率。到2020年,力争高快速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轨道交通达到500公里,实现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县(区)60分钟进深圳,打造大珠三角经济区内重要交通枢纽。

作为对标深圳的“桥头堡”,惠阳区提出大力实施“双十”战略。在基础设施对接方面,惠阳将积极参与推进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改扩建,完成机场路二期建设。配合开展深惠城际、惠州地铁1号线及深圳地铁14号线惠阳段规划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推进河惠莞高速平潭段建设,积极配合深汕高速改扩建,优化互联互通高速路网。

创新发展 力争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从《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中也不难看出,深圳东部将要打造的是一片以创新为特质、以“龙岗坪山”为核心的东部创新要素聚集区。

围绕聚集创新资源,《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深莞惠经济圈(3+2)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引进深圳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着力推动六大创新平台共建,培育壮大三大创新主体,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构筑创新成果转化高地,打造创新人才集聚洼地,全面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在珠三角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发挥重要节点城市作用,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环珠三角科技创新发展。

如今,“深圳创新+惠州制造”的模式正在逐渐向“深圳孵化,惠州转化”转变,惠州创新产业链条上的分量正在增强。

《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000家以上。积极承接深圳人才外溢,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1000套以上人才公寓,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落户惠州。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力争到2020年,设立或引入创业类投资基金20支以上,资本规模达30亿元,实施项目投资100个以上。

计划措施 打造“一核两带多片区”产业新格局

惠州如何主动承接深圳创新产业转移,加强与汕尾、河源产业合作,着力打造区域枢纽城市,更好地推动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

为此,我市提出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多片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

“一核”,就是努力把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成为广东“硅谷”和惠州“智核”。“两带”,就是依托我市滨海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强与深圳、汕尾等市对接合作,打造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发挥赣深高铁联通深莞惠河等市枢纽作用,按照“一站一城”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惠州境内高铁站,带动沿线产业发展,打造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多片区”,就是构建县区协同、多个产业园区(集中区)联动发展格局。

“围绕我市‘2+2+N’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列出产业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惠州学院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胡瑞卿建议,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集群化强,科技型、创新型、环保型的优质项目,积极与深圳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先进生产环节或生产线,推进产业配套,完善和提升现有产业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协同

深惠两地融合发展越来越深。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深惠两地教育、医疗、文化合作,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行政服务水平,推动深惠公共服务“全面对接、资源共享、水平相当”,为承接深圳创新人才外溢、推动深惠两地融合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今年重点工作包括,推动我市高校与深圳东部国际大学园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华南理工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大学来我市合作办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推进高水平国际学校建设。重点建设5间市(区)办三级综合医院和2间县办三级综合医院,推动5间县(区)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推进与深圳东部共建共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重大文体设施。积极推动深惠两市联合开展跨界警务合作、行政联合执法、旅游秩序维护、打击非法倾倒垃圾专项行动,推动与深圳社会信用体系共建共管共享。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改革,设计实施透明高效协同的项目落户流程,建立深圳企业落户惠州直通车制度,不断增强我市吸纳深圳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外溢的“软实力”。

针对促进区域协同,《实施方案》提出,加强与深圳在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接,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莞惠经济圈(3+2)建设,促进市域内部优化发展,辐射带动粤东粤北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一市六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成为大珠三角经济区重要城市。

《实施方案》还提出了今年区域协同重点工作,包括进一步加快建设光纤网络、4G通信网络、公共区域免费WiFi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一批油气基础设施,推进输配电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城乡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能力,深入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积极参与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深惠合作共同推进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工作。着力推进深惠经贸、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配合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规划研究。


来源:惠州日报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