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语言选择: 繁体 / ENGLISH

惠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开放定位不谋而合

更新时间:2017-04-10 16:22:23点击次数:1534次字号:T|T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从粤港澳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变化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对一个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新定位。与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具备优良的岸线条件和优秀的创新资源。对于身处湾区重要位置的惠州来说,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带来自身的蝶变和发展。


【现状】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去年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介于俄罗斯和西班牙之间;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

湾区,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而由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港口群和城镇群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之为“湾区经济”。

世界银行曾有一项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比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就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在国内特别是广东,湾区经济的概念已非首次提出。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圳将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地处亚太主航道优势,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构建“湾区经济”,把粤港澳城市群勾连起的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正式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层面。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该战略正式得到国家层面的确认。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际上包括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肇庆、江门和香港、澳门,总共11个城市。

在这11个城市群中,广州、深圳、香港的经济总量处于领先地位,惠州则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去年,惠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2.2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1.3亿元,增长10%,双双位居全省第五位。

横向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去年的GDP总量已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介于俄罗斯和西班牙之间;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具体来看,广州已经赶超新加坡,深圳已经赶超香港,东莞已超越美国拉斯维加斯,中山超过瑞士日内瓦,惠州已经超过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不莱梅。

单从经济总量来看,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和世界知名湾区掰一掰手腕的底气。


【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开放和对外贸易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先后吸引了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商在惠投资兴业,累计办起9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当前,惠州提出传统外向型经济的创新转型、向上突围,这与湾区经济的开放定位不谋而合

湾区经济的前提是开放经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开放和对外贸易。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恰恰具备这样的条件。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环珠江口大湾区与香港年轻人的出路》一文开头就写到:“如果没有南方的开放,中国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然而,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不不仅来自本地区城市的融合发展,更来自世界其他湾区的竞争。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明确自身战略定位至关重要。

对此,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为指导,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配置功能、集聚外溢功能、国际开放功能、互联互通功能,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和世界湾区经济的新高地。

细数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通商传统,香港早已深层次纳入全球经济版图。而地处沿海开放地区、得风气之先的惠州经济外向型特征同样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先后吸引了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商在惠投资兴业,累计办起9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当前,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惠州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惠州更提出传统外向型经济的创新转型、向上突围,这与湾区经济的开放定位不谋而合。


【机遇】大湾区创新动力和互联互通带动惠州发展

惠州紧邻深圳,在承接深圳的高端产业和创新资源“外溢”方面无疑具备更大优势。对此,惠州提出实施“海绵行动”,依托深圳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湾区经济不仅强在经济总量,还要强在“创新”二字上。在国际上,湾区城市一般都是区域创新的引领者,最典型的就是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的硅谷。粤港澳大湾区最强大的动力,也是创新。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惠州紧邻深圳,在承接深圳的高端产业和创新资源“外溢”方面无疑具备更大优势。对此,惠州提出实施“海绵行动”,依托深圳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去年,我市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平台,思科科学城等一批引领性项目签约落户;中韩(惠州)产业园、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环大亚湾新区三大起步区建设成效初显,大亚湾科创中心成功入列国家级孵化器,仲恺高新区聚集创新要素能力不断增强。

可以预见,随着“海绵行动”的实施,惠州科研、创新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纵观全球知名湾区,区域内城市的互联互通是融合发展的必备前提。纽约、旧金山、东京作为各自湾区的中心城市,都有着发达的海陆空运输网络与周边城市对接。交通的顺畅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方便,更是人力和资金的加速融合。

而作为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省份,广东在省内城市的互联互通方面已经具有相当优势。此外,广东坐拥白云机场、宝安机场两座超千万级国际机场以及广州、深圳等优良港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底气和机遇更是非同一般。

作为珠三角后起之秀,惠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惠州从“高铁时代”到“航空时代”再到“城轨时代”,4年“三连跳”创下的“惠州速度”,让惠州一步步迈向全省重要的区域枢纽。作为“两港三网”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去年惠州掀起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全市过境高速公路达13条,通车里程633公里,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二。

当前,惠州更提出在“十三五”末实现“三个半小时”目标,即所有乡镇半个小时都能上高速、所有县(区)半个小时都能到市区、全面融入穗深港惠“半小时生活圈”。

在不远的将来,港珠澳大桥将通车,深(圳)中(山)通道也会把珠江口东西两岸历史性地连接在一起。作为珠江东岸崛起的区域枢纽城市,惠州将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战略】围绕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具活力的城市群将屹立在中国南方。而惠州,也必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发展是目标,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世界级湾区的发展经历来看,支撑湾区经济的大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如科技、文化、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要围绕这些环境友好型产业进行发展。

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实际上,惠州提出这个定位的底气很足。2013年以来,惠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标率稳步上升,空气质量排名稳居全国前十、珠三角前列,“惠州蓝”享誉全国,成为惠州名片。2016年,惠州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优良天数354天。

而作为湾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在惠州的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过去5年,惠州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7.3∶65.4∶27.3调整到2015年的4.3∶56.8∶38.9。

惠州“十二五”时期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20%,高于同期全市GDP12%的增长率,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引领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

目前,广东省发改委已启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具活力的城市群将屹立在中国南方。而惠州,也必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来源:惠州日报

(编辑:admin)